顯示具有 地理學者的技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地理學者的技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田野筆記很簡單_I_錄音式田野筆記

正在騰自己田野筆記的錄音檔,今天的筆記內容聽起來很令人痛苦,令人難受。甚至一度打著打著流下眼淚來,雖然這已經是前幾個月錄下的田野筆記,但是情緒依然強烈。

筆記告訴你的事情:田野現場與記憶的相互輝映
當你看到動物,突然死掉或面臨臨終時,你會覺得他就是這樣的善良無心機,他為什麼要這樣痛苦一直到呼吸停止?有些動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一回事,自己即將要死亡這件事情,當你去(醫院)看他的時候,他看見你來,會一直費盡力氣對你撒嬌。當下,你的心情就會非常難過。你心裡會不禁吶喊,你就快死了你知道嗎,你怎還這樣撒嬌?」
從錄音中自己有點點點點哽咽的聲音以及大口呼吸的停頓,我可以想見當時結束現地必須暫時保持理性,盡可能地描述對話以及觀察的現象,但是明明描述的對話是如此的令人難受,這種情感與理智,伴侶動物飼主與研究者雙重身分的衝突的現場,在錄音檔中不停呈現。並且令我不停回想到去年七月華生因為不新鮮的食物去醫院住院,去醫院看她當時的情境。看著華生籠子上被標籤著「兇」的貓,看到我卻不停翻肚子撒嬌要我摸,表達想回家。空蕩蕩的籠子只有很沒誠意的一盆水跟飼料,醫生只會跟我說你家貓不上廁所,直到我拜託醫生給華生一盆貓砂,他才在不太大的籠子裡邊抱怨邊放了盆貓砂,才解決貓不上廁所的問題 (馬的,要不是你有夜間急診我才不會去你那邊好嗎?)。那是一種「創傷」,在某些特定的時空下不停在你眼睛閃過的情境的傷痛。

事隔數月,無論是這個田野筆記或是華生看醫生的事情,但是當看/聽到這段筆記,事件本身與情緒蜂擁而至。久久不能釋懷。這是錄音式田野筆記的好處,但是也是壞處。聲音裡的情緒,一字不漏地被記錄下來,一點都不能裝飾、掩蓋與作假。

田野筆記很簡單:口述錄音
其實寫這個我只是想要告訴大家怎麼做田野筆記。

我盡可能地要求指導學生做田野筆記,也儘量要求我自己在進入田野以後記得要做錄音式的田野經驗。這是我從博士班開始的習慣,工作的情緒有時候很難跟著時鐘運作,當你要回家時,你工作的情緒可能繼續存在。我常在通勤在系館與山上家的路間,進行各種的自我對話,並且用錄音筆錄下,希望以後可以有機會聽一聽,獲得一些靈感。雖然後來這些筆記多半沒有用處,因為沒時間再重複聽誦,但也養成我一有想法便口述錄音的習慣。

因此,被我指導過的學生,應該都常聽到我耳提面命地告訴你,善用手機的錄音功能,做錄音式的田野筆記。跟利害相關人討論完以後,要做田野筆記;從現地回來以後,要做田野筆記;甚至在路上有時候回想到任何蛛絲馬跡,也要做田野筆記。但同時,我也知道要你安靜地坐下來回想現場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有點難,錄音式田野筆記的優勢便出現了。從現場退下後1小時之內找個安靜的角落、甚至在離開現場的路上就可以邊走邊回想剛才發生的事情與對話,錄音下來。事實上,許多記者常做這件事情,採訪過程之前或之後,會先錄音錄下「時間、地點、訪問對象」,接下來用自己的口述描述看到的現場、聽到的話、觀察到的現場互動等議題。

我個人在做這類型的田野筆記時,每個錄音檔短則3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10分鐘 (目前我多數的田野筆記在7-8分鐘之間),因此騰起逐字稿時成就感比較大,因為很快就做完了。並且,我會建議錄音愈快做愈好,記憶的事情會愈多,我剛剛在聽前幾個月的田野筆記時,頓時感到還好我有錄音,好多事情、當時的想法與情緒,已經在這幾個月間忘得一乾二淨了。

以錄音來進行田野筆記有許多優點:立即性高、口說遠比書寫來得速度更快、記錄資料的量可能更高,而且有些相關人不願意接受錄音訪談但是願意跟你談談,這時候錄音式田野筆記非常的好用。其次,由於剛脫離現場,口述過程中多少還帶點現場的情緒,這是文字型田野筆記無法再現的資訊:研究者的情緒。當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愈來愈重視田野調查中,被研究者的位置影響研究成果時,同時我們也承認研究者本身也是具備位置性 (positionality) 的,不同的研究者的社會與文化背景會影響他如何詮釋與書寫研究成果;但是,現在應該要更進一步,不只是社會與文化背景,研究者本身的情緒也是重要的,尤其在部分的研究議題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間因為共同的經驗與情緒所引發的共鳴 (例如憤慨),情緒的渲染與影響,會大大左右研究過程中獲得資料的深度與厚度,以及研究者對於特定議題的詮釋觀點的差別。

中立的研究真的很難,但是說實在,在人文與社會學科裡面,也不需要拒絕這件事情。

田野筆記很簡單:畫圖
另一個田野筆記的重點,不是用口述可以達成的,我便會繪製各種圖像來具象現場,例如空間配置圖、空間分佈、簡單的素描、利害相關人在空間上的分佈等圖像。圖像可以幫助你透過空間記憶當下發生的事情。若沒有利害衝突,現場畫圖事實上遇到的困境很小;因此我在現場多半可以先塗鴉,若退下田野現場後才有機會做塗鴉也無妨,因為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在腦中跑一次你看過的景觀。而將你看到的景觀呈現在紙上,另一個好處是「提醒」。有時候我無法立刻在離開田野現場後就做描述型的田野筆記,在隨後進行田野記錄時,空間配置圖或圖畫則成為一個提醒物,讓我回想到某一個角落裡,我遇到誰、看到什麼事情、我聽到什麼、我們說了什麼等重要資訊。

我個人非常喜歡做圖像式的田野筆記,每次寫起來我都覺得我在寫旅遊日誌。下次再另闢一文來說說繪圖的田野筆記,必且會嘗試著整理一些圖,放來跟大家切磋。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地理學者的技能:田野筆記



地理學者被賦予「要對在地具備各種充足知識」的能力.然而這些知識的來源並非空穴來風,如何能夠收集現地資料,記錄,並且整理為系統化的知識,成為地理學者或地理系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當各位能夠掌握了「地形素描」的能力後,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追求同學們在記錄田野現場資訊的能力,也就是做「田野筆記」的能力。

田野筆記是什麼?

顧名思義,田野筆記,就是進入田野做資料收集時,你對於觀察所做的筆記以及記錄。通常,地理學的田野筆記是由豐富的「文字」以及「圖像」所組成,藉以呈現在田野觀察中的各種資訊。

那麼,我們在田野觀察中要觀察什麼呢?

田野中,研究者關注的不外乎「人」、「空間」與「事件」。在觀察人的部分,我們可以由個別的「人」的特徵進行觀察:性別、年齡、階級、族裔、打扮穿著等外在所透露出這個人的一切資訊。其次,我們並要觀察這個人他在這個空間中「做什麼」?即他的行為或行動。他做什麼事情?他如何跟其他人互動?跟哪些人互動?他們有對話嗎?說什麼?這個個人與其他人的關係可能是什麼?進一步思考,這群人在這個空間現身的目的以及意義究竟為何。

其次,我們也關懷「空間」的樣貌。對於空間的觀察,首要記錄你觀察地點的位置以及四周環境的空間配置。地形景觀的樣貌、空間陳設、分佈,特定建物或物質的細部等。如進入咖啡廳,觀察她傢俱的擺設,燈光的類型,空間色系的使用,傢俱的材質等細節。進一步以了解空間的特性,當未來大家說「咖啡廳很令人舒服時」,你便有一些具體的觀察,得以證明「何為令人舒服的感覺」,例如黃色燈光或大量使用自然光,大地色系的使用,芬香的應用或軟系建材的使用等具體的證據,不使得「令然舒服」留於抽象與空泛的描述。

最後,我們進入田野觀察時,可能是針對特定的事件而進行觀察,例如節慶或祭典。我們便需要觀察該事件發生的空間,時間,參與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自扮演的角色,使用的音樂或事件的流程等資訊,使得事件的流程以及來龍去脈得以被你掌握。

田野觀察記錄什麼?

包含「客觀描述」、「對話」以及「個人價值的評斷與感想」。當我們觀察完這些田野的細節後,首要以客觀的方式記錄包含以上人、事、地、物的「田野現象」,其中也包含人與人之間所做的對話。但另一方面,除了現象的紀錄外,並主觀地但有系統地紀錄「令你印象深刻」的現象或事件。並且,進一步對於你做的記錄進行評論或總結性歸納。歸納的方式可以用一句話進行,或用幾個關鍵字作為索引,用以歸納田野現場的資訊。


田野筆記的工具?

只要有心,什麼材質都可以變成田野筆記的素材。Philip Crang (註1)在餐廳擔任服務生以進行他的研究時,便曾利用工作短暫的空閑時間,在餐巾紙記錄下他的田野觀察。潤華自己本身也曾在進入日本貓咖啡廳以及英國珍珠奶茶店觀察時,用隨手的登機證或保險單的空白處,記下現場我所看到的現況。因此只要有心,任何有空位的材質都可以變成筆記的素材。

然而,潤華還是建議同學們準備一本實用的田野筆記本,供田野調查時進行記錄。田野筆記本選擇的考量有二:第一,「硬殼」必備。我們進入田野時,並非每個地方都會有桌子或平坦的地方供你進行筆記,因此自備硬板或田野筆記本本身就是精裝的硬紙板,會是較好的選擇。其次,尺寸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一般而言,田野筆記本以狹長並且「可以放進褲子後口袋」的大小為好,以便隨身攜帶及時使用,故A5以下的大小為好。有些田野筆記本甚至旁邊有筆插,可供使用者將慣用的筆插在筆記本上,十分便利。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挑選一本好用的田野筆記本是重要的。

但是,重要的仍是記錄田野筆記的能力的訓練,而不只是重視器具而已。一旦技術練成了,什麼東西信手捻來都可以當做是記錄的素材。

田野筆記書寫方式?

事實上,很難歸納一種「標準」的田野筆記的形式。畢竟每個人進入的田野不同,書寫以及記錄的習慣以及機會也不同,但以下介紹「三分法」供同學觀摩,大家再透過多次進行田野調查的筆記記錄,揣摩出最適合自己的田野筆記格式。

「三分法」是將田野筆記的頁面分為三等份,其中,2/3篇幅記錄「田野現場的客觀描述」,剩下1/3的篇幅使用簡短的字句或使用關鍵字進行個人主觀的歸納或評論。以下是範例:


上個案例可看到,左側描述了田野現場發生的事件以及對話,並且記錄這個突發事件的結束,右側則有部分的主觀或疑問,立刻書寫對於現場的疑問,供後續分析的延續或探討。如此一來,客觀的描述以及你主觀的歸納便一目了然。

總結

做一份詳盡的田野筆記,是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更是地理系學生畢業前必須要學會的基礎技能之一(註2)。期待各位同學們逐漸發展自己屬於自己田野筆記風格,並且應用于你的旅行規劃與手札、研究與觀察筆記、甚至生活日記等面向,使你記錄人生的方式能夠多彩多姿。


註1:關於 Philip Crang 做該田野的細節,請見 1994 年他在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EPD) 所發表的 ‘It's Showtime: On the Workplace Geographies of Display in a Restaurant in Southeast England’ 該文。

註2:基礎技能至少包含:「地圖判讀」、「地景地形素描」、「田野筆記」以及「訪談技巧」等能力。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地理學者的技能:心智圖的應用

各位地形共備講義已經到了,這份講義是本班花了三小時,修改心智圖的精彩結果,各位真是相當棒。請各位自行前往E學院下載,好好地觀賞同儕們絞盡腦汁準備出來的筆記。

連結:地形知識共備:心智圖(需登入東華e學院)
PDF 文件 (需登入東華e學院)

共備的意義

在課程中或是多次的文章中,潤華已經強調許多次,大學獲得成績點數的方式或課業準備的方式與過去或許不同;在個人主義之外,大學強調「合作」精神,同組或整班分工後,每個人依照不同的專長各司其職,共同完成一個報告/計劃。因此,「共同準備(共備)」將會變成各位需習慣的合作方式。共備的好處是集眾人之力收集到最多、最廣泛與最完善的資源(例如教師的上課筆記)。然共備也不是十全十美;「共備」常面臨責任的公平性與資料的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但仍不失一分工成就事業的好方法。目前,許多產業都存在「共備」精神,如導遊訓練或教師(地理教育共備網),同學們未來在面臨不同的必修課程時,也可採取共備的方式來準備考試,事半功倍。

心智圖

本次的練習以心智圖的發展為主.心智圖,又稱魚骨圖,或目前坊間給將心智圖變形為小花圖,用來引導學生發展文章結構的方式。從眾多的名稱中,可看到心智圖變形之廣,並且其被應用的廣泛,凡舉了解概念、整理龐雜的理論、發展解決方法、演講或上課筆記、發展論文組織等,都是相當好的發展架構方法。

一般來說,心智圖長相如下



無論在上課、聽演講或思考解決方式之時,我們的思緒常如星塵一般,要不龐雜不已、要不稍縱即逝。因此,心智圖的應用,即強調如何有系統地將單一特定主題所衍生的龐雜想法加以組織,使之成為有系統與邏輯的網絡圖,並強調想法間的層次與關聯。

如何製作心智圖

  • 主要關鍵字放於紙中央,可以圖片或圓圈表現為佳,並請善用顏色和大寫字母,甚至以圖案表現相關的想法。 
  • 由中心點引出支線,連結相關觀點
  • 有類似觀點則歸納為同一支線,並在同一支線上再度分支.

在創造心智圖時,三個原則需把握:
  • 概念圖像化:首先需將想法具體化,即將眾多的想法先書寫至準備好的紙面上;第二階段開始思考零碎概念的關聯性,將零碎的字組織起來,並且強調期間的關聯以及層次.
  • 確立關鍵字:因此,在創造心智圖時,首要確立本議題的核心的關鍵字,例如曲流;並且確立與該議題可能相關的各種關鍵字,也就是相關的重要概念,如一談到曲流,想到的可能是「下游」、「彎曲河道」、「牛軛湖」、「緩慢的流水」、「平原」、「沈積」等,載加以分類與組織成「成因」、「營力」、「位置」、「構造」、「發展」、「影響」等不同關係的項目。
  • 層次不要太多:在設定不同層次的邏輯間,以3-4層的心智圖為佳。過多的層次則顯得龐雜無章,失去整理的意義。

這次在課程中提供給同學們共備心智圖的內容,共八個不同類型的地形與議題.分別為:惡地地形、海階地形、峽谷地形、地層下陷、曲流、三角洲與沖積扇、921大地震、海岸侵蝕與後退,總共十六張心智圖,請各位下載檔案參考並且自行補充或修正。

這部分的成果將成為期中考的題庫之一,歡迎各位在下載閱讀後,讓這份筆記成為該議題的知識基礎,並且自行增添覺得有力額外資訊。這才會讓「共備」的資料對你更具意義.

參考資料

  •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ISS_01.htm
  • http://www.mindmapping.com.tw
  • http://freemind.sourceforge.net/wiki/index.php/Main_Page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地理學者的技能:地形素描


地形素描正如地圖一樣,是變成地理學者過程的重要技能,也是地理學者在描述地表資訊時,常用的一種方法。雖然現在大家更常用的是攝影技術,但是素描仍是一種在沒有任何科技輔助工具的狀況下,最有效率也是最快速的空間資訊表達的方式,更是一種研究人在空間中,篩選以及概括化空間資訊的過程。因此,很值得大家將這個技能練習起來,隨時應用。

在開始進行地形描述的訓練之前,大家必須了解「地形素描」與「美術素描」間的重大差異,即「過度詳細的細節」、「美感」或「不失真」並非地形素描的重點,地形素描的重點在於「對於特定主題或特定空間中資訊」的有效傳達。

以下,提供一些進行地形素描時的幾個步驟,給大家參考以及斟酌使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步驟以及繪圖的節奏,可以多加揣摩以及調整:

  • 觀察:先仔細觀察你要描繪的空間,對象,人在空間中的位置,以及人的活動 
  • 繪製:在繪製時,請先以地形的「輪廓」作為描繪的第一步驟。輪廓可以地景與天空之間的交界,俗稱天際線,作為描繪的參考。 
  • 描繪細節:接下來並以不同粗細、長短、方向的線條,樣式 (pattern) 或是顏色,仔細描繪地物的細節,例如坡的方向、地層方向、組成或植披等資訊。增加圖像的資訊量。 
  • 標註:最後可以斟酌使用文字讓素描本身的資訊更加多元。 

而在本週的繪圖練習中,同學在繪製「海灘」這張圖片時,應該有面臨「要不要畫人」的窘境 (或說選擇啦)。如果是一個純粹的地形素描,當然部分教科書或繪圖者會刻意忽略人在地表上的活動。但是,做為一個有點人文氣息的自然地理學課程,個人我會強烈建議同學們將人類的活動納入其中。並且當同學們將人納入你的地形素描時,可以多觀察以下的現象:

  • 人在空間的分布; 
  •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人與重要地物之間的距離; 
  • 人在該空間的活動。 

上圖為今天課堂各位在進行地形素描練習時,我一起跟大家做的練習。從潤華的繪圖中,你可以看到其實潤華的素描也不以「忠實呈現」為主,而是以空間資訊表達為主,例如地表的起伏,地表的組成與走向,人類的分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