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學提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學提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學期末的一些嘮叨

學期末終於終了,一些事情終於可以總結一下,總覺得這一篇可以每一年都拿來Review一下。

  • 「錯字連篇不可以嗎?」不可以!老師不是錯字確認機器人。未來請修好錯字再交作業,過去我錯字不挑,並且錯字不會影響同學們的考卷或作業成績,但是我覺得從今年開始,我必須要讓「不改錯字」成為影響你們成績的要素之一。

  • 「引用或抄襲?」抄襲絕對是犯了潤華的大忌。尤其,一字不漏從wiki pedia或其他的網頁貼上來,就算你把資料來源附上也是。「綜合閱讀」與「改寫」才是正道。只要抄襲,成績或考卷部分一律不用及格。更可怕的是,有一些同學直接引用潤華在七星潭拍的照片,卻不標註你使用我的照片,你以為我不記得我拍了什麼嗎?未告知而使用,就是抄襲。你不尊重我,且不客氣地隨意拿走我的成果,那我也就不用客氣了。

  • 「你覺得課程上花費很多時間與金錢?」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知識也沒有免費的,如果你覺得有免費的,我告訴你,那都不是理所當然從天上掉下來,你理所當然去享受的;你消耗的可能是老師或同學的好意與資源(例如寫計劃幫大家籌措經費或運用人脈),或你根本付出你不知道的成本。知識也是需要成本的投資,包含時間、金錢以及心力,不是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不用上課不想實查不想寫作業不想上圖書館不想討論不想翻開課本,光想像就有的。

  • 「格式」:左右不對齊,同一份筆記好幾種字體(顯然從不同的網頁直接複製貼上),不同的字體還不一樣大小,或用很醜的14大小的字體,還1.5行寬... 對於一個俱有強迫症的教師來說,改這些作業真的是一種酷刑。大家交作業不想把它用得美美得才交嗎?你準備遞出怎樣的一份作業,表示你想怎樣在老師面前呈現自己。你是不是穿吊嘎上課,有沒有穿拖鞋(但是出實查絕對不可以)說實在我不在意,但是對我來說,你作業的樣貌就是你個人的再現 (Representation)。

作為一個地理學者,我也觀察人,我好觀察空間(教室)裡的人(學生),從上課的神情、實查的參與度、作業的處理細節與細心,看到你們怎麼看待你自己,對待你自己的人生。或許今天大家這學期的很多課程在以上的狀況下還是會過,但是明天呢?下一學期呢?未來出社會呢?

以上這些看似微小的狀況如何影響到你以後的人生?這恐怕才是各位值得好好思考與面對的問題。

噢,別擔心,我不會因此把大家打零分,連坐法的全部打零分真是太污辱教師的專業了。再說,以上這些眉角,是你的人生課題,不是我的,會嘮嘮叨叨說這些,只是站在本學期跟大家一場好交情,提供的額外的贈品而已。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我不想要期中考,可以嗎 (二):研究報告篇


除了考試外,大學中「報告」也是常常作為寫作業也是一個挺令人煩惱的事情.雖然,每個老師對何謂「一個完整的報告」的標準與定義不一,但是基本上研究型報告仍有相當程度的結構,幾個部分是報告中必須的,尤其「研究問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研究發現」這幾個部分。以下逐一詳細述之。

一、摘要
  • 簡單敘述這個研究整個研究的問題、目的、用了什麼方法收集資料,以及究竟你在這個研究中發現什麼?做了哪些結論.
  • 一般而言,中文摘要約300-500字間,英文摘要約 300字左右。並且最好找五個以內與你研究相關、可以「一字以敝之」的關鍵字。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 「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通常,你對某一個研究起興趣,起于對於一現象的觀察或疑問。例如,潤華對珍珠奶茶的興趣源自于當留學生時觀察到「珍珠奶茶」變成「台灣文化」的重要代表感到好奇,想了解為何是珍珠奶茶?為何不是其他食物?等疑問。
  • 你發現的疑問?想要解答的問題? 問題可能不只一個,但一般而言,一個小論文或一個課堂報告,包含一個到兩個研究問題就很夠了。
三、文獻回顧與探討
  • 了解究竟有哪些人做過相關研究?哪些相關的報導?有可能來自非自己熟悉的領域。
  • 跟你研究相關的相關文獻或報導有哪些?論點為何?
  • 這些報導將關注放在哪些議題上?做了什麼論點?呈現哪些觀點?
  • 用自己的話以及觀點評論相關文獻:延伸討論?不同地方的經驗?
  • 本研究在研究地圖中的定位?了解本研究與其他文獻之間的關係。這個部分多半放在更高年級甚至碩士班的研究報告上,要了解你自己作的報告如何與他人的研究發生關係?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 回答「研究問題」需要哪些資料:史料?生活經驗?個人觀點?數值資料?地圖?
  • 哪些研究方法可以獲得這些資料:文獻研究?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焦點對談?
  • 安排整個研究流程與步驟的進行?如何進行?
五、研究結果
  • 這應該是整個報告最重要的地方,請用幾個大點條列你的主軸,接下來在每個主軸下詳細說明。並且大點之間請儘量思考點與點之間的前後關聯以安排順序。
  • 這部分應該是邏輯最大的訓練與展現。
六、結論
  • 總結前面所有的論點,並且再次強調你的研究結果以及你所在這篇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觀點。
  • 如有可能,並可以提出可能可以繼續進行的後續研究。
七、參考文獻
  • 你用了哪些文獻?書籍?報章雜誌?網路資料?公文?政府公報或相關調查資料?都需要逐一條列,以供有興趣的人繼續追蹤。
  • 並且請符合引用或參考文獻的格式!

大致上第三點「文獻回顧」與第四點「研究方法」的順序可以對調,就看各個報告同學們討論起來怎樣的順序最為順暢與符合邏輯為主,並沒有一定死板的規定。

最後,這類型的報告多半是「小組報告」,雖然同學們很習慣與自己熟悉的人一同組隊,但是我仍建議在這四年間有機會常跟沒有默契、不一樣的人共組報告小組,熟悉「與不同人組隊」的經驗,並且從中學習協調、討論、磨合與妥協的經驗。畢竟,常常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這才是社會的現實。請大家從報告開始,脫離都是熟人的舒適圈吧!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我不想要期中考,可以嗎 (一):考試篇



已經當大學生兩三個月了,也快要期中考了,不像高中或國中有以指考為目的的段考,現在的評量方式百百種,好煩啊,該如何準備呢?

基本上,大學的評量分為幾種分法:報告、方案策劃與考試。在報告上,又可分為個人報告或團體報告,紙本報告或口頭報告,專題報告或讀書心得報告。方案多半是希望同學們進行「實務操作」,不只是對於學術性的探討而已。考試則是很常見的方法,一般又可分為「開書考(Open book)」與「闔書考(Close book)」;「開書考」,言下之意就是學生可以光明正大地帶任何參考資料進考場,或有些老師會直接給同學們帶回家寫。由於大部分台灣的同學自小均非常熟悉闔書考,因此本系列並不再贅述過去傳統考試的細節。

開書考:強調知識的融會貫通與應用

很多同學都以為闔書考要難過於開書考,但是事實上開書考不見得容易。「闔書考」考的是同學們對於知識的記憶,因此「背多芬」的確可以讓同學們容易獲得高分。相對而言,開書考的考題通常是書本上找不到的題目,如果對於書本上的知識無法融會貫通與應用,就算帶一堆書本或有4G的網路進考場,也無濟於事。

也因此準備開書考就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以下潤華就過去的經驗分享給各位。

  • 上課筆記或講義:通常,就算「開書考」,但試題邏輯多少仍很難脫出教師思考的模式,因此,上課筆記或上課講義絕對是你重要的參考資料物品,必帶指數★★★★★ 
  • 書籍:上課教師通常會開幾本教科書,選擇一本你有認真閱讀過,並且能夠掌握的書籍,作為考試時重要概念的Index,因為通常開書考不會一字一句考書本裡面有的東西,但是書籍裡的基礎知識,絕對是教師想要測驗同學們對於基礎知識的應用與現實之間廉潔的理解.因此,好好地選擇一本你仔細讀過,並且清楚知道什麼概念可能出現在某一頁,也就是各種知識出處的書籍吧!必帶指數 ★★★★ 
  • 電子產品:許多「開書考」的試場中,學生已經被允許攜帶電子產品進場,因此,選擇一個你看了不會脫窗的3C產品,並且熟知使用Google或搜尋界面的撇步,例如如何使用第一關鍵字或第二關鍵字尋找資料,絕對是讓你可以好好得到高分的器具.不用說,必帶指數當然是破錶的五顆星 ★★★★★ 

雖然,你已經熟知可以帶的資料的清單,但是其實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握以及有效綠地在有限時間中應用這些獲得高分的工具。如果沒有閱讀書籍,不知道知識與概念的融會貫通,或平常不做筆記,或不知如何善用網路查詢功能,就算把圖書館帶在身上也無濟於事。

接下來,開書考的評量標準又是什麼呢?基本上,大學有許多評量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接近理想原則的回應」。因此,教師通常會設判讀答案的原則,你必須要有效擊中這些原則,精確回應該問題想要測試同學們對特定知識的了解,才可能獲得分數。其次,你的分數高低來自于判讀問題與反應答案的「精準度」、「邏輯性」與「詳細程度」。愈精準、你回應的答案愈能清楚反映你的邏輯思考、回答愈詳細(但是並非字很多的意思,你寫一堆廢話也是零分),你愈能夠獲得高分。

本學期自然地理學考試評量

本學期自然地理學的期中考與期末考都是開書考。同學們可以攜帶任何素材:包含筆記、電腦、手機,或任何一本你覺得可以掌握與吸收的自然地理書籍,中英文不拘.

考試內容會與課程內容相關。基本上,雖然不單考名詞解釋(不過這次是開書考,就算考名詞解釋你們也可以輕易在課本上或網路上找到),但基礎的氣候/氣象與地形的概念,仍必須了解。其次,同學們對於環境變遷,以及環境變遷下人的適應,以及人地如何互動,你的看法與詮釋基本上會是考試的重點.因此,例如「氣候變遷」到底意欲為何?「聖嬰現象」又是什麼?最好有基本的認識,並且對於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影響,如「地形災害大致上起因于哪些地形」、「造成哪些影響」等資訊需要能夠掌握。

在度過大學的第一次考試的這個時刻,希望這些資訊能帶給同學們些許安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