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04-1 那門有點人文的自然地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04-1 那門有點人文的自然地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花蓮走走,走走花蓮] 10.27自然地理花蓮市實察

From: 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40001&u=Intro&area=3&id=45

自然地理學第一次實察即將在下星期舉行了,部分訊息請各位查看:
  • 請於2015年10月27日13.50 集合
  • 輕便裝運動鞋並攜帶輕便雨具
  • 筆、筆記本、美崙山地圖、照相機、飲水
  • 交通資訊:http://www.ndhu.edu.tw/files/11-1000-12855.php?Lang=zh-tw
  • 路線:
    • 集合地點:明禮國小
    • 水岸:將軍府>>菁華橋>>曲流+河岸使用觀察>>美崙溪出海口>>曙光橋
    • 山景:美崙山
在上路之前我會傳交學習記錄單給各位,並且請各位同學沿路注意以下議題:
  • 安排的兩個素描地點
  • 請仔細記錄沿路的路線
  • 請仔細觀察與記錄沿路上的行道樹的種類
  • 我們會經過水岸與山林,請關注「人地(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
    • 人如何使用自然環境?
    • 人與水岸或山林之間的關係如何?
    • 人在這些自然環境中做哪些活動?
    • 哪些人?性別?年齡
請沿路好好觀察,並且詳加記錄.並請于11月03日上課時繳交實察記錄單。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C1-1_該如何寫作業呢?

謝謝同學們費心寫作團體作業一。以下列出兩點意見回饋,均有關同學們回答問題與寫作的意見,希望對各位未來面對不同類型的作業或申論議題時,有所幫助。

「抄襲」、「引用」與「整理/改寫」的差異

關於本次作業中「事實敘述」部分,由於大多數的議題均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完整之資料,因此大家也多半能獲得網路上的資訊並加以改寫,避免流于抄襲的狀況,大致上大家對於現象描述均有不錯的表現,顯示同學們在統整現象時的能力.然而,其中仍有幾組一字不漏地抄寫網頁原文,而未進行統整與資料整理。以下,為各位整理「抄襲」、「引用」與「整理/改寫」三個不同書寫方式之間的差異,請同學們務必要注意。
  • 整段一字不漏地抄自某一個網頁的原文,但是卻又沒有使用引號,並且立即在該段文字後方提供資料來源,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懶得改,則將會被視為「抄襲」。 
  • 一字不漏地全部抄錄某一本書或某一個網頁的資訊的方式利用資料,以作為自己論述、評論或應証自己看法的基礎,稱作「引用」。多數的狀況下,引用文字必須一字不漏(或使用刪節號),並且請務必使用引號標明,免得被讀者誤認為你個人的創見。如果需引用他人的著作或言論,必須在引用文字後面,以頁下註、附註或引用文獻的方式,立即提供資料來源。
  • 使用許多則不同來源的資料進行統整,並且以自己的話加以編寫敘述,稱為「整理/改寫」,通常是用來表現書寫人對於資料或特定議題的多方面了解與廣泛的閱讀,以及統整其他前人研究的能力。當然,作為整理他人的創見,雖然不必然需要加上引號,但仍被要求在該段文字後立刻提供所有資料的來源。 
以下並附上成功大學有關於著作權的網頁,說明「引用」與「抄襲」之間的差異,請參照。
學術論文的「引用」與「抄襲」之間,到底要如何區別?
     連結網址:http://web.ncku.edu.tw/files/16-1000-78956.php

現象本身與提問之間的關聯性

未來在大學四年中,同學們會看到大量需要思考的申論題;而在申論題的答題技巧中,必須要思考,問題中的問題與要討論的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來思考你們所提出的答案,並且詳細說明進行申論.這樣的思考可以防止大家答非所問。

以問題三為例,「這個災害如何可以被視為是全球性的挑戰?」。有些組認為,該組討論的課題可視為是全球性的挑戰,是因為「科技進步、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縮短…消息傳遞快速」等原因,然而,該組並沒有進一步討論,他們所提出的原因,跟「特定地方的災難是全球性的挑戰」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為什麼你提出的這些觀點,可以使得你所討論的災害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呢?我辨認不出關聯性。同學未來回答問題時,必須要思考題目與現象之間的直接關聯,免得淪於想用雞蛋做煎魚,或變成我問你「這是什麼水果」,結果獲得「這不是雞肉」這類型答案的答非所問的情境.

關於本次作業評分標準

本次作業評分由75起跳(滿分100),按「改寫與整理程度」、「資料來源」以及「回答問題的完整」來當作評分的依據,分為75, 80 , 85, 90四等成績。如果你發現你的成績介於此四等成績之外,表示潤華個人很難客觀評斷該組究竟是高一點還是低一點,才有非等距的成績。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C1-1_全球的挑戰:剪報練習與分組報告

「你必須跟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合作,很多時候是你不熟悉,甚至初次見面的對象,如何快速的抓到彼此工作的節奏跟融入小組之中,也是一門必要的學問。」

在這兩周的課程:「全球挑戰(一)」中,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比較技術性的訓練,讓同學們了解「報紙」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善用剪報系統,另一部份也透過本次的活動,了解同學們在進行團體報告上的能力.

報紙作為一種收集資料的利器

對於不了解的事情,我們大概要有收集資料的能力.現在當然網路很方便,然而卻也因為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消息如曇花一現,「今日在網路上的訊息明天就找不到了」的窘境.因此,如何知道使用一個長期存有且俱有固定來源的資料,將會是做相關作業或未來工作很重要的一環,畢竟,擁有知識/資訊就擁有力量。

報紙是如此的重要,成為知識與資訊的來源。由於持續且規律性出版的特性,報紙作為「報導事件」工具,它不只是一個用來報導事件的社會公器,若能夠長期收集,他也是一個用來了解事件來龍去脈的好來源。此外,也由於他是某種發聲桶,因此可以透過收集不同的媒體,了解社會上對特定事件的不同看法,甚至角力。因此,如何能夠善用剪報收集,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一很重要的訓練。

在訓練中,如何好好抓住一個主題的關鍵字第二(甚至第三)關鍵字,成為重點.

然而,在第一次的練習中,我並沒有嚴格要求同學們一定要將剪報整理出來,以至於大部分同學的報告仍大量地依賴GOOGLE所查詢到的懶人包資料,這是比較可惜的一件事情。懶人包,例如WIKI PEDIA並不是不好的東西,但是在一個追求「正確性」的專業訓練上,仍然只是一個可供參考,但是不可以直接引用的資料來源.原因我已經強調很多次,因為WIKI PEDIA是一個公開且匿名的編輯系統,好處是資料可以大量地搜集,壞處是你找不到人可以為WIKI所說的論點負責.例如,潤華的一則小文,便被不知名的人士引用在WIKIPEDIA一則關於移工書店的欄位中,用以批評「文化飛地」的觀點,但是編輯的人並沒有述說我本文中的前後文,來引用說明為什麼我會憂慮移民書店作為文化飛地的問題。因此,我對於WIKIPEDIA找不到人可以辯論與請求修改的缺點,深受其害。

未來在多次的練習過程中,潤華會慢慢告訴大家如何將剪報整理起來。目前台灣常用的剪報系統有:中時新聞資料庫以及聯合知識庫。只要你一天是東華大學的學生,都可以透過東華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入口頁進入,以自己的身份証字號登入無償使用.使用方法與查詢方法上課時已經教導,詳情請進入e學苑下載上課檔案學習操作。

斯巴達式的報告練習

在短短三小時裡面需要整理、簡報製作、報告所有流程的斯巴達式訓練,或許對於有些同學們來說有點壓力。這樣的訓練最主要是希望同學們透過密集性的討論與收集資料,能夠快速地對一個議題能夠進行思考、發覺彼此的想法並且統整資料.要能夠如此順利進行討論與概念統整,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同學們必須是前進行閱讀與預習,才能夠快速地在三小時之內將概念與現實連串起來。希望在未來的一學期中,同學們能夠養成事前預習的習慣,必且多次練習課程中集中討論與整理、事後回饋與思考的方法。

三個主題的報告中,我可以看到同學們仍然怯生生,請不用擔心,現在你們才大一不是嗎?只要多練習,熟能生巧。然而,有些事情仍是需要提醒大家


  • 報告組織報告組織必須要有條理,尤其本次報告是一個事件型的報告.因此,「事件本身」、「在過程中的作用力或作用者」,以及「後續發展與影響」,則成為本類型報告主要結構,細部報告大家則可按照大結構而加以自行變化。
  • 報告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要上台報告,但一定要各司其職。在組織報告中,「分工」是必須要的.有些人適合收集報告,有些人外文好可以幫大家閱讀,有些人擅長整合結論,有些人擅長口條可以當門面,有些人組織能力強擅長頭影片編輯... 在分組報告中,前提是如何讓每一個人「各司其職」並且站在適合的工作崗位上,才是重點.然,重點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貢獻,團體報告中最忌諱的是有些人做很累,有些人在那邊涼著。以本次練習來說,大部份的組別都很參與在討論中,但是我在巡視個組報告中,仍發現有少數組有「有些人做得很累,有些人很涼」的現象。大家可以再調整一下個組的步伐。

在後續的練習中,潤華還會讓各位同學嘗試「不熟悉」的同學一起做討論的練習。出社會後,同學們經常會跟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想法甚至不同立場的人一起合作,如何快速地進入狀況成為你們必須要擁有的技能,如果現在不開始練習,哪時候開始練習才可以呢?

請大家一起努力!

以下是關於這種啟發式上課的運作,大家可以參考:
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475&nid=5305&page=1

新世代下的自然地理學

那門有點人地感覺的自然地理學,我希望未來你們想起這一門課的時候,會這樣稱呼他。這門課會變成目前這樣的設定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理由:第一為科系定位的理由,第二則是學科領域典範轉移的理由。

首先讓我先來談談學術領域典範轉移的理由。在傳統的地理系中,自然地理學主要探討地表以上有關地形、氣候、地質、水文等相關議題,尤其將這種有關「自然」的概念,假設在一個沒有人煙、「完全自然」的條件下。地理學最強調的「人」的身影卻在這樣的討論中隱身不見。然而,在現實層面上,我們又看到「自然」是如何地與人大量衝撞,彼此衝突、妥協並且尋出一個彼此能夠生存之道,故,本課程的設計安排上,除了關照在自然現象外,部分了解所謂「自然的作用力」外,亦要夥伴們關注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重新去思考人地互動的議題。其次,這門課並企圖讓同學們思考並探討「自然」這個概念,如何是被人所創造出來地「不自然」。地球會自我定義何謂自然或不自然嗎?若你將地球乃至于整個宇宙是為一體,便沒有什麼自然或不自然的道理,一切都是天地運作的結果罷了,因此「自然」與「不自然」基本上是被人類所創造,並且,在近年來的政治的運作下,成為「治理」的一種策略與手段。因此,本課程在學術討論的方向轉一下,進一步反省,人文與自然地理不該切割的「混血地理學 (Hybrid Geography)」的概念,因此課程中大量地談到環境中許多的作用力如何與社會的運作相關,並且甚至造成歷史的進程。

其次,在科系的定位上,在台灣文化系的科系傳統下如此定義自然地理學是有意義的。雖然台灣文化系現在很像帶點歷史味道、但是又很重區域研究的「(人文)地理系」。但是,它終究不是地理系,並且因為是也不是的模糊,使得以區域主體(台灣)以及社會為主體的討論得以明顯。也因此,當我們站在以人與社會為本位的科系定位下,關於自然與環境的討論必須與「社會/人」大量產生關係,使得台灣文化系的自然地理學可以有新的不同的趨勢。

在新世代的自然地理的討論下,本課程希望同學能夠了解:
  • 人文與自然的地理學! 
  • 不只是人類: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不只是自然: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並極力培養同學「自學」,自我建造知識的能力. 
此外,既然是自然地理學,「田野」傳統是必然存在于這門課,是課程安排的一部份,缺少就不完整;事實上,田野傳統也存在于本系的任何一堂課中,在大家修習台灣系的任何課程時,必須要有隨時要出實察的準備,甚至養成「時時是實察、處處是課堂」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