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田野筆記很簡單_I_錄音式田野筆記

正在騰自己田野筆記的錄音檔,今天的筆記內容聽起來很令人痛苦,令人難受。甚至一度打著打著流下眼淚來,雖然這已經是前幾個月錄下的田野筆記,但是情緒依然強烈。

筆記告訴你的事情:田野現場與記憶的相互輝映
當你看到動物,突然死掉或面臨臨終時,你會覺得他就是這樣的善良無心機,他為什麼要這樣痛苦一直到呼吸停止?有些動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一回事,自己即將要死亡這件事情,當你去(醫院)看他的時候,他看見你來,會一直費盡力氣對你撒嬌。當下,你的心情就會非常難過。你心裡會不禁吶喊,你就快死了你知道嗎,你怎還這樣撒嬌?」
從錄音中自己有點點點點哽咽的聲音以及大口呼吸的停頓,我可以想見當時結束現地必須暫時保持理性,盡可能地描述對話以及觀察的現象,但是明明描述的對話是如此的令人難受,這種情感與理智,伴侶動物飼主與研究者雙重身分的衝突的現場,在錄音檔中不停呈現。並且令我不停回想到去年七月華生因為不新鮮的食物去醫院住院,去醫院看她當時的情境。看著華生籠子上被標籤著「兇」的貓,看到我卻不停翻肚子撒嬌要我摸,表達想回家。空蕩蕩的籠子只有很沒誠意的一盆水跟飼料,醫生只會跟我說你家貓不上廁所,直到我拜託醫生給華生一盆貓砂,他才在不太大的籠子裡邊抱怨邊放了盆貓砂,才解決貓不上廁所的問題 (馬的,要不是你有夜間急診我才不會去你那邊好嗎?)。那是一種「創傷」,在某些特定的時空下不停在你眼睛閃過的情境的傷痛。

事隔數月,無論是這個田野筆記或是華生看醫生的事情,但是當看/聽到這段筆記,事件本身與情緒蜂擁而至。久久不能釋懷。這是錄音式田野筆記的好處,但是也是壞處。聲音裡的情緒,一字不漏地被記錄下來,一點都不能裝飾、掩蓋與作假。

田野筆記很簡單:口述錄音
其實寫這個我只是想要告訴大家怎麼做田野筆記。

我盡可能地要求指導學生做田野筆記,也儘量要求我自己在進入田野以後記得要做錄音式的田野經驗。這是我從博士班開始的習慣,工作的情緒有時候很難跟著時鐘運作,當你要回家時,你工作的情緒可能繼續存在。我常在通勤在系館與山上家的路間,進行各種的自我對話,並且用錄音筆錄下,希望以後可以有機會聽一聽,獲得一些靈感。雖然後來這些筆記多半沒有用處,因為沒時間再重複聽誦,但也養成我一有想法便口述錄音的習慣。

因此,被我指導過的學生,應該都常聽到我耳提面命地告訴你,善用手機的錄音功能,做錄音式的田野筆記。跟利害相關人討論完以後,要做田野筆記;從現地回來以後,要做田野筆記;甚至在路上有時候回想到任何蛛絲馬跡,也要做田野筆記。但同時,我也知道要你安靜地坐下來回想現場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有點難,錄音式田野筆記的優勢便出現了。從現場退下後1小時之內找個安靜的角落、甚至在離開現場的路上就可以邊走邊回想剛才發生的事情與對話,錄音下來。事實上,許多記者常做這件事情,採訪過程之前或之後,會先錄音錄下「時間、地點、訪問對象」,接下來用自己的口述描述看到的現場、聽到的話、觀察到的現場互動等議題。

我個人在做這類型的田野筆記時,每個錄音檔短則3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10分鐘 (目前我多數的田野筆記在7-8分鐘之間),因此騰起逐字稿時成就感比較大,因為很快就做完了。並且,我會建議錄音愈快做愈好,記憶的事情會愈多,我剛剛在聽前幾個月的田野筆記時,頓時感到還好我有錄音,好多事情、當時的想法與情緒,已經在這幾個月間忘得一乾二淨了。

以錄音來進行田野筆記有許多優點:立即性高、口說遠比書寫來得速度更快、記錄資料的量可能更高,而且有些相關人不願意接受錄音訪談但是願意跟你談談,這時候錄音式田野筆記非常的好用。其次,由於剛脫離現場,口述過程中多少還帶點現場的情緒,這是文字型田野筆記無法再現的資訊:研究者的情緒。當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愈來愈重視田野調查中,被研究者的位置影響研究成果時,同時我們也承認研究者本身也是具備位置性 (positionality) 的,不同的研究者的社會與文化背景會影響他如何詮釋與書寫研究成果;但是,現在應該要更進一步,不只是社會與文化背景,研究者本身的情緒也是重要的,尤其在部分的研究議題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間因為共同的經驗與情緒所引發的共鳴 (例如憤慨),情緒的渲染與影響,會大大左右研究過程中獲得資料的深度與厚度,以及研究者對於特定議題的詮釋觀點的差別。

中立的研究真的很難,但是說實在,在人文與社會學科裡面,也不需要拒絕這件事情。

田野筆記很簡單:畫圖
另一個田野筆記的重點,不是用口述可以達成的,我便會繪製各種圖像來具象現場,例如空間配置圖、空間分佈、簡單的素描、利害相關人在空間上的分佈等圖像。圖像可以幫助你透過空間記憶當下發生的事情。若沒有利害衝突,現場畫圖事實上遇到的困境很小;因此我在現場多半可以先塗鴉,若退下田野現場後才有機會做塗鴉也無妨,因為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在腦中跑一次你看過的景觀。而將你看到的景觀呈現在紙上,另一個好處是「提醒」。有時候我無法立刻在離開田野現場後就做描述型的田野筆記,在隨後進行田野記錄時,空間配置圖或圖畫則成為一個提醒物,讓我回想到某一個角落裡,我遇到誰、看到什麼事情、我聽到什麼、我們說了什麼等重要資訊。

我個人非常喜歡做圖像式的田野筆記,每次寫起來我都覺得我在寫旅遊日誌。下次再另闢一文來說說繪圖的田野筆記,必且會嘗試著整理一些圖,放來跟大家切磋。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學期末的一些嘮叨

學期末終於終了,一些事情終於可以總結一下,總覺得這一篇可以每一年都拿來Review一下。

  • 「錯字連篇不可以嗎?」不可以!老師不是錯字確認機器人。未來請修好錯字再交作業,過去我錯字不挑,並且錯字不會影響同學們的考卷或作業成績,但是我覺得從今年開始,我必須要讓「不改錯字」成為影響你們成績的要素之一。

  • 「引用或抄襲?」抄襲絕對是犯了潤華的大忌。尤其,一字不漏從wiki pedia或其他的網頁貼上來,就算你把資料來源附上也是。「綜合閱讀」與「改寫」才是正道。只要抄襲,成績或考卷部分一律不用及格。更可怕的是,有一些同學直接引用潤華在七星潭拍的照片,卻不標註你使用我的照片,你以為我不記得我拍了什麼嗎?未告知而使用,就是抄襲。你不尊重我,且不客氣地隨意拿走我的成果,那我也就不用客氣了。

  • 「你覺得課程上花費很多時間與金錢?」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知識也沒有免費的,如果你覺得有免費的,我告訴你,那都不是理所當然從天上掉下來,你理所當然去享受的;你消耗的可能是老師或同學的好意與資源(例如寫計劃幫大家籌措經費或運用人脈),或你根本付出你不知道的成本。知識也是需要成本的投資,包含時間、金錢以及心力,不是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不用上課不想實查不想寫作業不想上圖書館不想討論不想翻開課本,光想像就有的。

  • 「格式」:左右不對齊,同一份筆記好幾種字體(顯然從不同的網頁直接複製貼上),不同的字體還不一樣大小,或用很醜的14大小的字體,還1.5行寬... 對於一個俱有強迫症的教師來說,改這些作業真的是一種酷刑。大家交作業不想把它用得美美得才交嗎?你準備遞出怎樣的一份作業,表示你想怎樣在老師面前呈現自己。你是不是穿吊嘎上課,有沒有穿拖鞋(但是出實查絕對不可以)說實在我不在意,但是對我來說,你作業的樣貌就是你個人的再現 (Representation)。

作為一個地理學者,我也觀察人,我好觀察空間(教室)裡的人(學生),從上課的神情、實查的參與度、作業的處理細節與細心,看到你們怎麼看待你自己,對待你自己的人生。或許今天大家這學期的很多課程在以上的狀況下還是會過,但是明天呢?下一學期呢?未來出社會呢?

以上這些看似微小的狀況如何影響到你以後的人生?這恐怕才是各位值得好好思考與面對的問題。

噢,別擔心,我不會因此把大家打零分,連坐法的全部打零分真是太污辱教師的專業了。再說,以上這些眉角,是你的人生課題,不是我的,會嘮嘮叨叨說這些,只是站在本學期跟大家一場好交情,提供的額外的贈品而已。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地理學者的技能:田野筆記



地理學者被賦予「要對在地具備各種充足知識」的能力.然而這些知識的來源並非空穴來風,如何能夠收集現地資料,記錄,並且整理為系統化的知識,成為地理學者或地理系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當各位能夠掌握了「地形素描」的能力後,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追求同學們在記錄田野現場資訊的能力,也就是做「田野筆記」的能力。

田野筆記是什麼?

顧名思義,田野筆記,就是進入田野做資料收集時,你對於觀察所做的筆記以及記錄。通常,地理學的田野筆記是由豐富的「文字」以及「圖像」所組成,藉以呈現在田野觀察中的各種資訊。

那麼,我們在田野觀察中要觀察什麼呢?

田野中,研究者關注的不外乎「人」、「空間」與「事件」。在觀察人的部分,我們可以由個別的「人」的特徵進行觀察:性別、年齡、階級、族裔、打扮穿著等外在所透露出這個人的一切資訊。其次,我們並要觀察這個人他在這個空間中「做什麼」?即他的行為或行動。他做什麼事情?他如何跟其他人互動?跟哪些人互動?他們有對話嗎?說什麼?這個個人與其他人的關係可能是什麼?進一步思考,這群人在這個空間現身的目的以及意義究竟為何。

其次,我們也關懷「空間」的樣貌。對於空間的觀察,首要記錄你觀察地點的位置以及四周環境的空間配置。地形景觀的樣貌、空間陳設、分佈,特定建物或物質的細部等。如進入咖啡廳,觀察她傢俱的擺設,燈光的類型,空間色系的使用,傢俱的材質等細節。進一步以了解空間的特性,當未來大家說「咖啡廳很令人舒服時」,你便有一些具體的觀察,得以證明「何為令人舒服的感覺」,例如黃色燈光或大量使用自然光,大地色系的使用,芬香的應用或軟系建材的使用等具體的證據,不使得「令然舒服」留於抽象與空泛的描述。

最後,我們進入田野觀察時,可能是針對特定的事件而進行觀察,例如節慶或祭典。我們便需要觀察該事件發生的空間,時間,參與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自扮演的角色,使用的音樂或事件的流程等資訊,使得事件的流程以及來龍去脈得以被你掌握。

田野觀察記錄什麼?

包含「客觀描述」、「對話」以及「個人價值的評斷與感想」。當我們觀察完這些田野的細節後,首要以客觀的方式記錄包含以上人、事、地、物的「田野現象」,其中也包含人與人之間所做的對話。但另一方面,除了現象的紀錄外,並主觀地但有系統地紀錄「令你印象深刻」的現象或事件。並且,進一步對於你做的記錄進行評論或總結性歸納。歸納的方式可以用一句話進行,或用幾個關鍵字作為索引,用以歸納田野現場的資訊。


田野筆記的工具?

只要有心,什麼材質都可以變成田野筆記的素材。Philip Crang (註1)在餐廳擔任服務生以進行他的研究時,便曾利用工作短暫的空閑時間,在餐巾紙記錄下他的田野觀察。潤華自己本身也曾在進入日本貓咖啡廳以及英國珍珠奶茶店觀察時,用隨手的登機證或保險單的空白處,記下現場我所看到的現況。因此只要有心,任何有空位的材質都可以變成筆記的素材。

然而,潤華還是建議同學們準備一本實用的田野筆記本,供田野調查時進行記錄。田野筆記本選擇的考量有二:第一,「硬殼」必備。我們進入田野時,並非每個地方都會有桌子或平坦的地方供你進行筆記,因此自備硬板或田野筆記本本身就是精裝的硬紙板,會是較好的選擇。其次,尺寸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一般而言,田野筆記本以狹長並且「可以放進褲子後口袋」的大小為好,以便隨身攜帶及時使用,故A5以下的大小為好。有些田野筆記本甚至旁邊有筆插,可供使用者將慣用的筆插在筆記本上,十分便利。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挑選一本好用的田野筆記本是重要的。

但是,重要的仍是記錄田野筆記的能力的訓練,而不只是重視器具而已。一旦技術練成了,什麼東西信手捻來都可以當做是記錄的素材。

田野筆記書寫方式?

事實上,很難歸納一種「標準」的田野筆記的形式。畢竟每個人進入的田野不同,書寫以及記錄的習慣以及機會也不同,但以下介紹「三分法」供同學觀摩,大家再透過多次進行田野調查的筆記記錄,揣摩出最適合自己的田野筆記格式。

「三分法」是將田野筆記的頁面分為三等份,其中,2/3篇幅記錄「田野現場的客觀描述」,剩下1/3的篇幅使用簡短的字句或使用關鍵字進行個人主觀的歸納或評論。以下是範例:


上個案例可看到,左側描述了田野現場發生的事件以及對話,並且記錄這個突發事件的結束,右側則有部分的主觀或疑問,立刻書寫對於現場的疑問,供後續分析的延續或探討。如此一來,客觀的描述以及你主觀的歸納便一目了然。

總結

做一份詳盡的田野筆記,是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更是地理系學生畢業前必須要學會的基礎技能之一(註2)。期待各位同學們逐漸發展自己屬於自己田野筆記風格,並且應用于你的旅行規劃與手札、研究與觀察筆記、甚至生活日記等面向,使你記錄人生的方式能夠多彩多姿。


註1:關於 Philip Crang 做該田野的細節,請見 1994 年他在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EPD) 所發表的 ‘It's Showtime: On the Workplace Geographies of Display in a Restaurant in Southeast England’ 該文。

註2:基礎技能至少包含:「地圖判讀」、「地景地形素描」、「田野筆記」以及「訪談技巧」等能力。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地理學者的技能:心智圖的應用

各位地形共備講義已經到了,這份講義是本班花了三小時,修改心智圖的精彩結果,各位真是相當棒。請各位自行前往E學院下載,好好地觀賞同儕們絞盡腦汁準備出來的筆記。

連結:地形知識共備:心智圖(需登入東華e學院)
PDF 文件 (需登入東華e學院)

共備的意義

在課程中或是多次的文章中,潤華已經強調許多次,大學獲得成績點數的方式或課業準備的方式與過去或許不同;在個人主義之外,大學強調「合作」精神,同組或整班分工後,每個人依照不同的專長各司其職,共同完成一個報告/計劃。因此,「共同準備(共備)」將會變成各位需習慣的合作方式。共備的好處是集眾人之力收集到最多、最廣泛與最完善的資源(例如教師的上課筆記)。然共備也不是十全十美;「共備」常面臨責任的公平性與資料的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但仍不失一分工成就事業的好方法。目前,許多產業都存在「共備」精神,如導遊訓練或教師(地理教育共備網),同學們未來在面臨不同的必修課程時,也可採取共備的方式來準備考試,事半功倍。

心智圖

本次的練習以心智圖的發展為主.心智圖,又稱魚骨圖,或目前坊間給將心智圖變形為小花圖,用來引導學生發展文章結構的方式。從眾多的名稱中,可看到心智圖變形之廣,並且其被應用的廣泛,凡舉了解概念、整理龐雜的理論、發展解決方法、演講或上課筆記、發展論文組織等,都是相當好的發展架構方法。

一般來說,心智圖長相如下



無論在上課、聽演講或思考解決方式之時,我們的思緒常如星塵一般,要不龐雜不已、要不稍縱即逝。因此,心智圖的應用,即強調如何有系統地將單一特定主題所衍生的龐雜想法加以組織,使之成為有系統與邏輯的網絡圖,並強調想法間的層次與關聯。

如何製作心智圖

  • 主要關鍵字放於紙中央,可以圖片或圓圈表現為佳,並請善用顏色和大寫字母,甚至以圖案表現相關的想法。 
  • 由中心點引出支線,連結相關觀點
  • 有類似觀點則歸納為同一支線,並在同一支線上再度分支.

在創造心智圖時,三個原則需把握:
  • 概念圖像化:首先需將想法具體化,即將眾多的想法先書寫至準備好的紙面上;第二階段開始思考零碎概念的關聯性,將零碎的字組織起來,並且強調期間的關聯以及層次.
  • 確立關鍵字:因此,在創造心智圖時,首要確立本議題的核心的關鍵字,例如曲流;並且確立與該議題可能相關的各種關鍵字,也就是相關的重要概念,如一談到曲流,想到的可能是「下游」、「彎曲河道」、「牛軛湖」、「緩慢的流水」、「平原」、「沈積」等,載加以分類與組織成「成因」、「營力」、「位置」、「構造」、「發展」、「影響」等不同關係的項目。
  • 層次不要太多:在設定不同層次的邏輯間,以3-4層的心智圖為佳。過多的層次則顯得龐雜無章,失去整理的意義。

這次在課程中提供給同學們共備心智圖的內容,共八個不同類型的地形與議題.分別為:惡地地形、海階地形、峽谷地形、地層下陷、曲流、三角洲與沖積扇、921大地震、海岸侵蝕與後退,總共十六張心智圖,請各位下載檔案參考並且自行補充或修正。

這部分的成果將成為期中考的題庫之一,歡迎各位在下載閱讀後,讓這份筆記成為該議題的知識基礎,並且自行增添覺得有力額外資訊。這才會讓「共備」的資料對你更具意義.

參考資料

  •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ISS_01.htm
  • http://www.mindmapping.com.tw
  • http://freemind.sourceforge.net/wiki/index.php/Main_Page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地理學者的技能:地形素描


地形素描正如地圖一樣,是變成地理學者過程的重要技能,也是地理學者在描述地表資訊時,常用的一種方法。雖然現在大家更常用的是攝影技術,但是素描仍是一種在沒有任何科技輔助工具的狀況下,最有效率也是最快速的空間資訊表達的方式,更是一種研究人在空間中,篩選以及概括化空間資訊的過程。因此,很值得大家將這個技能練習起來,隨時應用。

在開始進行地形描述的訓練之前,大家必須了解「地形素描」與「美術素描」間的重大差異,即「過度詳細的細節」、「美感」或「不失真」並非地形素描的重點,地形素描的重點在於「對於特定主題或特定空間中資訊」的有效傳達。

以下,提供一些進行地形素描時的幾個步驟,給大家參考以及斟酌使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步驟以及繪圖的節奏,可以多加揣摩以及調整:

  • 觀察:先仔細觀察你要描繪的空間,對象,人在空間中的位置,以及人的活動 
  • 繪製:在繪製時,請先以地形的「輪廓」作為描繪的第一步驟。輪廓可以地景與天空之間的交界,俗稱天際線,作為描繪的參考。 
  • 描繪細節:接下來並以不同粗細、長短、方向的線條,樣式 (pattern) 或是顏色,仔細描繪地物的細節,例如坡的方向、地層方向、組成或植披等資訊。增加圖像的資訊量。 
  • 標註:最後可以斟酌使用文字讓素描本身的資訊更加多元。 

而在本週的繪圖練習中,同學在繪製「海灘」這張圖片時,應該有面臨「要不要畫人」的窘境 (或說選擇啦)。如果是一個純粹的地形素描,當然部分教科書或繪圖者會刻意忽略人在地表上的活動。但是,做為一個有點人文氣息的自然地理學課程,個人我會強烈建議同學們將人類的活動納入其中。並且當同學們將人納入你的地形素描時,可以多觀察以下的現象:

  • 人在空間的分布; 
  •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人與重要地物之間的距離; 
  • 人在該空間的活動。 

上圖為今天課堂各位在進行地形素描練習時,我一起跟大家做的練習。從潤華的繪圖中,你可以看到其實潤華的素描也不以「忠實呈現」為主,而是以空間資訊表達為主,例如地表的起伏,地表的組成與走向,人類的分布與活動。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我不想要期中考,可以嗎 (二):研究報告篇


除了考試外,大學中「報告」也是常常作為寫作業也是一個挺令人煩惱的事情.雖然,每個老師對何謂「一個完整的報告」的標準與定義不一,但是基本上研究型報告仍有相當程度的結構,幾個部分是報告中必須的,尤其「研究問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研究發現」這幾個部分。以下逐一詳細述之。

一、摘要
  • 簡單敘述這個研究整個研究的問題、目的、用了什麼方法收集資料,以及究竟你在這個研究中發現什麼?做了哪些結論.
  • 一般而言,中文摘要約300-500字間,英文摘要約 300字左右。並且最好找五個以內與你研究相關、可以「一字以敝之」的關鍵字。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 「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通常,你對某一個研究起興趣,起于對於一現象的觀察或疑問。例如,潤華對珍珠奶茶的興趣源自于當留學生時觀察到「珍珠奶茶」變成「台灣文化」的重要代表感到好奇,想了解為何是珍珠奶茶?為何不是其他食物?等疑問。
  • 你發現的疑問?想要解答的問題? 問題可能不只一個,但一般而言,一個小論文或一個課堂報告,包含一個到兩個研究問題就很夠了。
三、文獻回顧與探討
  • 了解究竟有哪些人做過相關研究?哪些相關的報導?有可能來自非自己熟悉的領域。
  • 跟你研究相關的相關文獻或報導有哪些?論點為何?
  • 這些報導將關注放在哪些議題上?做了什麼論點?呈現哪些觀點?
  • 用自己的話以及觀點評論相關文獻:延伸討論?不同地方的經驗?
  • 本研究在研究地圖中的定位?了解本研究與其他文獻之間的關係。這個部分多半放在更高年級甚至碩士班的研究報告上,要了解你自己作的報告如何與他人的研究發生關係?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 回答「研究問題」需要哪些資料:史料?生活經驗?個人觀點?數值資料?地圖?
  • 哪些研究方法可以獲得這些資料:文獻研究?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焦點對談?
  • 安排整個研究流程與步驟的進行?如何進行?
五、研究結果
  • 這應該是整個報告最重要的地方,請用幾個大點條列你的主軸,接下來在每個主軸下詳細說明。並且大點之間請儘量思考點與點之間的前後關聯以安排順序。
  • 這部分應該是邏輯最大的訓練與展現。
六、結論
  • 總結前面所有的論點,並且再次強調你的研究結果以及你所在這篇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觀點。
  • 如有可能,並可以提出可能可以繼續進行的後續研究。
七、參考文獻
  • 你用了哪些文獻?書籍?報章雜誌?網路資料?公文?政府公報或相關調查資料?都需要逐一條列,以供有興趣的人繼續追蹤。
  • 並且請符合引用或參考文獻的格式!

大致上第三點「文獻回顧」與第四點「研究方法」的順序可以對調,就看各個報告同學們討論起來怎樣的順序最為順暢與符合邏輯為主,並沒有一定死板的規定。

最後,這類型的報告多半是「小組報告」,雖然同學們很習慣與自己熟悉的人一同組隊,但是我仍建議在這四年間有機會常跟沒有默契、不一樣的人共組報告小組,熟悉「與不同人組隊」的經驗,並且從中學習協調、討論、磨合與妥協的經驗。畢竟,常常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這才是社會的現實。請大家從報告開始,脫離都是熟人的舒適圈吧!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我不想要期中考,可以嗎 (一):考試篇



已經當大學生兩三個月了,也快要期中考了,不像高中或國中有以指考為目的的段考,現在的評量方式百百種,好煩啊,該如何準備呢?

基本上,大學的評量分為幾種分法:報告、方案策劃與考試。在報告上,又可分為個人報告或團體報告,紙本報告或口頭報告,專題報告或讀書心得報告。方案多半是希望同學們進行「實務操作」,不只是對於學術性的探討而已。考試則是很常見的方法,一般又可分為「開書考(Open book)」與「闔書考(Close book)」;「開書考」,言下之意就是學生可以光明正大地帶任何參考資料進考場,或有些老師會直接給同學們帶回家寫。由於大部分台灣的同學自小均非常熟悉闔書考,因此本系列並不再贅述過去傳統考試的細節。

開書考:強調知識的融會貫通與應用

很多同學都以為闔書考要難過於開書考,但是事實上開書考不見得容易。「闔書考」考的是同學們對於知識的記憶,因此「背多芬」的確可以讓同學們容易獲得高分。相對而言,開書考的考題通常是書本上找不到的題目,如果對於書本上的知識無法融會貫通與應用,就算帶一堆書本或有4G的網路進考場,也無濟於事。

也因此準備開書考就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以下潤華就過去的經驗分享給各位。

  • 上課筆記或講義:通常,就算「開書考」,但試題邏輯多少仍很難脫出教師思考的模式,因此,上課筆記或上課講義絕對是你重要的參考資料物品,必帶指數★★★★★ 
  • 書籍:上課教師通常會開幾本教科書,選擇一本你有認真閱讀過,並且能夠掌握的書籍,作為考試時重要概念的Index,因為通常開書考不會一字一句考書本裡面有的東西,但是書籍裡的基礎知識,絕對是教師想要測驗同學們對於基礎知識的應用與現實之間廉潔的理解.因此,好好地選擇一本你仔細讀過,並且清楚知道什麼概念可能出現在某一頁,也就是各種知識出處的書籍吧!必帶指數 ★★★★ 
  • 電子產品:許多「開書考」的試場中,學生已經被允許攜帶電子產品進場,因此,選擇一個你看了不會脫窗的3C產品,並且熟知使用Google或搜尋界面的撇步,例如如何使用第一關鍵字或第二關鍵字尋找資料,絕對是讓你可以好好得到高分的器具.不用說,必帶指數當然是破錶的五顆星 ★★★★★ 

雖然,你已經熟知可以帶的資料的清單,但是其實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握以及有效綠地在有限時間中應用這些獲得高分的工具。如果沒有閱讀書籍,不知道知識與概念的融會貫通,或平常不做筆記,或不知如何善用網路查詢功能,就算把圖書館帶在身上也無濟於事。

接下來,開書考的評量標準又是什麼呢?基本上,大學有許多評量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接近理想原則的回應」。因此,教師通常會設判讀答案的原則,你必須要有效擊中這些原則,精確回應該問題想要測試同學們對特定知識的了解,才可能獲得分數。其次,你的分數高低來自于判讀問題與反應答案的「精準度」、「邏輯性」與「詳細程度」。愈精準、你回應的答案愈能清楚反映你的邏輯思考、回答愈詳細(但是並非字很多的意思,你寫一堆廢話也是零分),你愈能夠獲得高分。

本學期自然地理學考試評量

本學期自然地理學的期中考與期末考都是開書考。同學們可以攜帶任何素材:包含筆記、電腦、手機,或任何一本你覺得可以掌握與吸收的自然地理書籍,中英文不拘.

考試內容會與課程內容相關。基本上,雖然不單考名詞解釋(不過這次是開書考,就算考名詞解釋你們也可以輕易在課本上或網路上找到),但基礎的氣候/氣象與地形的概念,仍必須了解。其次,同學們對於環境變遷,以及環境變遷下人的適應,以及人地如何互動,你的看法與詮釋基本上會是考試的重點.因此,例如「氣候變遷」到底意欲為何?「聖嬰現象」又是什麼?最好有基本的認識,並且對於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影響,如「地形災害大致上起因于哪些地形」、「造成哪些影響」等資訊需要能夠掌握。

在度過大學的第一次考試的這個時刻,希望這些資訊能帶給同學們些許安心的感覺。